在文化自信日益彰显的今天,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,成为时代课题。淄博市以文化“两创”为主线,推动传统工艺从“遗产”走向“产业”,从“守艺”走向“创艺”,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、文化与经济共赢的新路径。
探索创新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。非遗技艺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,而是在守正基础上实现创新性转化。淄博振华玻璃公司的实践生动诠释了这一理念。通过打造集研发、生产、展览、研学于一体的琉璃文化创意园,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感知的沉浸式体验;通过持续创新,年均推出新品千余种,获得专利近百项,其中“多彩琉璃颜料成色关键工艺技术”荣获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。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千年琉璃技艺焕发新生,更成功入选省级“非遗融入现代生活”创新实践项目,展现了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强大生命力。当古老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,当传统工艺与当代需求精准对接,非遗才能真正从博物馆走进生活,在创新中延续其永恒价值。
文化赋能让老手艺融入新生活。文化IP的打造,让传统文化从展柜中的观赏品,转变为生活中的实用品。今年9月落幕的2025“礼享淄博”旅游商品大赛收到1000余件参赛商品,涵盖陶瓷琉璃、文化创意、特色食品等多个领域。获金奖的“暖光里的葵语”、“齐福·吾福临门地毯”、“海岱楼钟书阁系列文创”等作品,成功将文化符号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。“00后”匠人孙启烨团队设计的琉璃茶具成功闯入高端日用品市场,将创新延伸到日用品领域,证明了古老技艺在当代市场的竞争力。当传统技艺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时,文化传承才真正找到了归宿。
传承革新构建多元传播新生态。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,正在经历从单一到多元的深刻变革。淄博市五音戏《梦狼》入选全国展演,标志着传统艺术从地方舞台走向全国视野的跨越。这种跨越并非简单的空间转换,而是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表达实现价值升华的过程。当古老剧种与现代舞台相遇,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在更广阔的空间得以绽放。更为重要的是,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正在重塑文化传承的生态。从专业院团到社区组织,从非遗传承人到普通民众,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,让文化传承从“独奏”变成了“交响”。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文化表达的形式,更让传统文化在传播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。
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,传统文化从未远离,它只是在寻找与时代对话的新方式。淄博的实践证明,当我们以创造性转化寻求守正之道,以创新性发展开辟传承之路,千年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。(淄川区龙泉镇政府 张雪莹)